“根的藝術”——陽春根雕
一根根堆在田間地頭的爛木頭,很多人認為其最大的用途便是當柴燒。陽春的根雕藝術家們,拿在手中一鋸一刨,爛木頭便“化腐朽為神奇”,或是成為孔雀石的精美底座,或是成為渾然天成的草書字,或是成為活靈活現的猛虎,其價值也從一文不值飛躍為數千數萬元。
陽春根雕,并不只是擺在藝人家中孤芳自賞,它們已進入大眾視野--求知路、春江路、春北路,百多間布置精致的店鋪里,陳列著風格迥異的根藝制品,頗具產業規模,年產值達四五千萬元。興起于明清的陽春根雕,在幾代“根癡”的努力下,駛上了發展的黃金軌道。
在陽春城區,隨意走進一戶人家,家里要么藏著幾塊樹根,要么在神臺上擺上一件根藝,經濟條件好的還會一擲千金,購置根雕荷花椅,或是茶臺。
陽春根雕藝術的繁榮,除了陽春處處分布著深山密林,樹根資源豐富,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陽春多寺廟宗祠,舉辦廟會等民間活動時,也會舉行根雕展覽巡游。據1996年出版的《陽春縣志》記載:“清代至民國時期,南廂都南在堡高流河回龍寺前,順陽都高崗堡黑石崗壁笪廟和南鄉都崗尾李堡等地,有40年一度的大型醮會,叫‘萬年緣’……化裝游行,請粵劇班演戲,還設壇展出古董、雕刻、盆景等工藝品……”文中所說的雕刻,即現在的根雕。
陽春根雕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土改、“破四舊”和“文革”時期,根雕被視為封建產物,被分給貧苦人家,或是被丟棄了。張英祥說,根雕易生蟲變質霉爛,若不細心保管,一件珍寶就真的變成一堆“廢材”,也因此,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木影根藝,只有“山”、“魚”等寥寥幾件。
但是,陽春根雕的發展脈絡一直在延續,一批批“根癡”們源源不斷加入其中。1994年,廖正炎、張英祥、劉文樞等一批根雕愛好者發起成立陽春市根雕雅石協會,此時有20多人入會,到現在已有會員150多人。
在根雕藝術上,有“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說法,就是說在根雕創作中,必須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為藝術再創造的痕跡需藏于不露之中。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
選定材料后,他們將多余的枝干剪掉,先去皮,再用木鋸、鋼鑿進行雕鑿加工,經過電動角磨機的打磨后就成型了。在反復構思中,藝術家們一遍又一遍總結著加工的技巧,反復觀察揣摩,只為了精益求精的取舍,即使減少也要保持天然形態。根雕作品應從整體著手,盡量不拼、不接,使其虛實巧妙,相交得體。
根雕藝術珍品的珍貴之處也在于它永遠是獨一無二,沒有復制品。
相關新聞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_欧美粗大无套gay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2020_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_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