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出現在我們餐桌上的魚大部分是吃人工合成飼料長大的,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我們飼養的草魚都是吃草長大的。在佛山地區,過去的草魚是吃桑葉長大的,這種魚味道如何?中秋國慶假期,佛山漁耕粵韻文化旅游園將推出桑園魚特色美食,讓游客一嘗吃桑葉長大的魚的美妙滋味。
珠三角地區養殖淡水魚歷史悠久,?;~塘的蠶魚共生基塘農業模式更是珠三角地區最古老的循環生態農業模式。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池塘養魚業歷史悠久。入清以后池塘漁業日益發展,并在清末及民國時期達到鼎盛,珠江三角洲也成為我國重要的塘魚生產基地之一。
明清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其出產的蠶絲、塘魚、果蔬等農產品遠銷海內外,極負盛名。池塘養魚是珠三角地區歷史悠久的農作方式之一,時至今日,塘魚養殖仍在珠三角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經萬歷九年(1581)的全國土地清丈統計,珠江三角洲各縣課稅魚塘共計159828畝。
清中葉以后,水文環境的變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珠三角許多地方出現了“田入漸薄,棄田筑塘,廢稻樹?!钡那樾?,魚塘的分布區域逐漸由中心向四周擴展,西樵、海州、鎮涌等南海、順德桑園圍內十四堡都開始采用基塘生產。出現了“禾田多變基塘,蒔禾之地不及十一,每歲魚價,通以數萬計”的盛況。西樵、九江的?;~塘十分普遍,“地狹小而魚占其半,池塘以養魚,堤以樹桑,男販魚花,婦女喂愛蠶”。
桑農在塘基上種植桑樹,老的桑葉,多余的桑葉,桑農就直接采摘下來喂魚,那個時代西樵的草魚多吃桑葉長大,吃草是副料,有了著名的美食“桑園魚”。
據一些老的養殖戶介紹,桑葉無論從口感、汁液,還是營養都比草高很多,魚愛吃快長膘,而且魚肉鮮美、細嫩、爽滑。桑葉含有豐富的鈣、鉀、鐵和維生素C、B1、B2、A、豐富的氨基酸,這些營養都轉化為魚肉營養。所以,當地人吃草魚都指名要吃桑園魚。
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珠三角地區大量發展工業,基塘農業退出了歷史舞臺,草魚也開始吃飼料了。漁耕粵韻文化園開園后,種植了1.5萬株桑樹,除了少量用來養蠶、制作桑葉茶,大部分用于喂魚,重回這種古老的喂養模式,再現了桑園魚的品牌。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文化園將舉行秋捕節暨捕魚大賽,并推出了桑園魚大盆魚美食,一桌魚宴就推出2條桑園魚,用西樵傳統的大盆魚模式制作,讓游客一嘗桑園魚的美食,在品嘗鮮娕的魚肉時了解桑園魚養殖的歷史與沉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