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400ua"></s>
  • <dd id="400ua"><bdo id="400ua"></bdo></dd>
  • <optgroup id="400ua"><option id="400ua"></option></optgroup>
    <nav id="400ua"><kbd id="400ua"></kbd></nav>
  • 您好歡迎訪問廣東景美旅游網!   我的旅游
    走進塱頭村 看一眼仍暫停的古時光
    2020-01-04 來源:廣州日報 點擊:

            行走美麗鄉村


      各地都有一些聽起來有點特殊的、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名,比如我們今天要去的“塱頭村”。


      “塱”指水泊中的高地。歷史上,這個位于花都區炭步鎮中部的村落,正位于巴江河和鯉魚涌的交匯之地,河汊湖泊縱橫。從元代至正年間(1341-1370)立村起,久經風云變幻,老村格局猶在。穿行于村中,平淡的村落日常與不時冒出的“外來因素”交織在一起,令人感覺到靜水之下的潛流。這座離廣州城市中心區域這么近的小村,下一步會變成什么樣?惹人好奇。


      漂亮的祠堂 見證村落古老的歷史


      塱頭村如今以“廣東省古村落”等一大堆知名的頭銜而為人所知。它成名很早,十多年前已經有許多報道、網文聚焦于此。直到今天,我們看到的塱頭村,仍然近乎“原始”,沒有許多知名“古鎮”“古村”那樣的喧囂商業,也沒有如織的游人。冬日的老村,村前巨大的池塘正在放水“干塘”。密密麻麻的荷枝布滿了整個塘底,組成帶有幾分國畫意韻的畫面。這是屬于鄉村的獨特風景。塘邊一溜搭著簡易頂棚的桌椅,許多村民在這里悠閑地享用一頓簡單美味的午餐。他們在巨大的池塘及長達400米的、密集排布著大小祠堂或者書室的建筑之間,就像一組跳動的音符,讓村莊一下子生機勃勃。

    1048.jpg


      塱頭村村邊大樹環繞,又有十座門樓把守主要入口。走近村東口,便會發現洪圣古廟、金花廟、觀音廟,一座石牌坊。我們來到這里時,牌坊后一間拳社中,正傳出熱鬧的鑼鼓聲,門前列著一對醒獅,應該是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加緊練習吧。


      從這里穿過門樓,整個村落便展現在眼前。塱頭村的村面極長,從東至西約四百米。祠堂對面則是巨大的廣場和巨大的池塘,祠堂后面就是密集的村落住宅。村落至今還有完整的巷道十八條,古建筑兩百余座,是廣州市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


      站在村前的大廣場上,一眼望去,塱頭村重要的祠堂建筑均位于村面上。據介紹,總祠為黃氏祖祠,分祠堂自西向東分別為云涯公祠、景徽公祠與漁隱公祠,這三個分祠分別位于每個分社的村口處。歷代所建的重要支祠及書室則依次排列于各社的村面位置。這些祠堂大多結構保留得還相當完整,并有許多舊時的裝飾得以存留。如谷詒書室一進內保留有三幅壁畫,分別為五貴偶書圖、東坡執琴圖和松鶴圖,寓意子孫成才、松鶴延年等吉祥內涵。


      地處兩河交匯處 先祖養鴨興業


      塱頭村于元至正年間立村,明代屬于南??h華寧堡,清代屬于花縣水西司,發展至今成為一個以黃姓為主的單姓血緣村落。村一側的巴江河是北江的重要支流,自清遠石角從北江分出,經過中洞山、佳錦山、劍嶺、瑞嶺和華嶺等多重山脈,于廣州老鴉崗注入珠江西航道,流向廣州。這條水道歷史上是北江至廣州最短的水道,但也因此水流過快,并不適合舟行。由于河岸多白黏土層,該河又被稱為“白坭河”。北江泥沙含量高,晉代以后,白坭河逐漸淤淺,今天炭步鎮塱頭、石湖、鵯湖等村的田地,便多是白坭河淤積的結果。


      據《廣州炭步鎮四村》作者高婷、雷彤娜、張郁的說法,為了將淤積河道開墾成良田,巴江河沿岸多有基圍、水陂。今天塱頭村鯉魚涌邊的荔枝基圍便是個小型水陂,各個村落中的基圍更是數不勝數。這些基圍不但保障了農田水利,還是良好的交通道路。河道不僅可以開墾良田,河岸白坭還是燒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清光緒年間,因為白坭的采挖,基圍曾多次發生坍塌。


      其實歷史上巴江河兩岸修建基圍、開墾良田之后,洪水也依然會如約而至。雖有洪水的影響,但也因水道之利,宋代起炭步鎮成為官窯陶瓷的原料產地?!疤坎健?,據說就與南宋時期燒炭堆炭有關,因其地臨水,故名“炭步(埠)”。早期炭步一帶的村落、集鎮大都處于靠近河道,與官窯交通方便的丘陵之上。塱頭村雖然建村稍晚,也是類似的選址,只是地勢更高。


      《塱頭黃氏家譜》記載黃氏始遷南海始于宋朝。到七世黃仕明時,“乃于華寧水巖邊買田筑室,創立址基?!彼哉嬲龑儆趬i頭村的故事,就開始于七世黃仕明遷居。既然炭步、塱頭多有洪水影響,不適于農耕之處,黃仕明來這里干嗎呢?答案是養鴨。據說他最初定居于塱頭村西南一公里處鯉魚涌的河灘。鯉魚涌雖是小河,水量不大,但北江洪水每年都會倒灌鯉魚涌,荒灘很難開墾,卻為養鴨提供了空間。


      高婷等幾位研究者指出,養鴨作為一種重要的農副業,是古代鄉村社會致富的有效手段。廣州附近以之積累了可觀財富者,除了塱頭黃氏,還有南海的石頭霍氏。七世祖來到炭步養鴨,八世祖便積累了大量田產,興建房屋,養鴨的最終結果便是將大量荒灘改造成農田。直至今日,塱頭村人都把農歷七月二十始遷祖黃仕明忌日稱作“吊鴨節”。塱頭東面還另有村名為“鴨湖村”。



    | 信息來源: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日報
    |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工作人員刪除!電子郵箱:43542609@qq.com

    更多
    相關新聞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_欧美粗大无套gay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2020_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_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久久久
    <s id="400ua"></s>
  • <dd id="400ua"><bdo id="400ua"></bdo></dd>
  • <optgroup id="400ua"><option id="400ua"></option></optgroup>
    <nav id="400ua"><kbd id="400ua"></kbd></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