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是父親節,很多家庭都是去上酒樓慶祝節日,祝福父親。佛山有一群爸爸,卻帶著孩子來到有“珠三角蠶桑文化活化石”,也是目前珠三角唯一一家繅絲廠,學習蠶桑文化,體驗蠶桑絲織技藝研學項目,尋找父親兒童的記憶,過一個不一樣的父親節。
2009年9月,“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正式進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公布第四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蠶桑絲織成為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
南海絲廠于1966年創建,是珠三角僅存的一家繅絲廠,是珠三角蠶桑行業的活化石,先后榮獲“廣東省科學大會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科研獎項,是佛山市科普教育基地,是廣東省首家工業科普教育基地。
絲廠建成了集文化傳承、傳統繅絲工藝展示、蠶桑絲織體驗、蠶桑博物館、親子教育、學生研學、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現代研學旅游教育基地、親子樂園。目前開設的研學課程有分辨蠶繭、制作蠶繭公仔、扎染、拓染、紡紗繅絲等。
6月16日父親節當天,來自順德樂從的30多個家庭走進了南海絲廠研學基地,過一個特別的父親節。在研學基地,小朋友們了解到了蠶寶寶的一生,知道了蠶的一生經歷了卵、蟲、蛹、蛾四個發育階段,在大約28天的時間里,它們不斷吃桑葉,不斷長大,三次休眠,三眠三起,直到通體雪白晶瑩,吐絲結繭。
在蠶繭公仔制作研學體驗項目中,小朋友們用蠶繭作原料,按照自己腦洞大開的創意,制作出各種工藝品,包括十二生肖、臉譜、各類卡通人物等。
植物拓染讓小朋友們眼界大開,他們沒有想到平常的花卉蔬菜竟然可以將色素染在布上面,這是最古老的染整。小朋友將葉片放在棉布上,先用小錘子沿著葉片的輪廓敲擊,至葉片的汁液流出,滲透進棉布。小朋友們輕輕揭下葉片,渾然天成的拓展作品就制作成了,植物完整的葉脈經絡與顏色都印在布上。小朋友得意地看著自己的作品,紛紛與作品合影。
在繅絲研學項目中,小朋友們與父母一起,體驗繅絲中的混繭、選繭、煮繭、索理緒、繅絲的整個流程。他們用最古老的手搖繅絲機進行手工繅絲,將蠶繭的絲抽出來,整理出來,然后將絲瓷眼穿過去,纏在紡紗輪上。
一位做老師的父親說,在父親節帶孩子來參加蠶桑絲織研學課程,就是讓孩子了解佛山的蠶桑文化與歷史。明代佛山就成為廣東最大的絲織業中心,到了清代道光年間最為鼎盛。佛山又以南海、順德的絲織業最具規模,是廣東省最著名的蠶桑之鄉、絲綢重鎮,曾創造“一艇生絲去,一艇白銀回”的輝煌。
不少爸爸小時候養過蠶,一名父親談到,他七八歲的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佛山仍然不少人家養蠶。飼養蠶是一項極其細致、繁重的工作,他小時候就經常晚上住在蠶房里守蠶,蠶食嚇人,晚上要起來幾次加桑葉,現在仍然能夠回想起蠶吃桑葉的沙沙聲,是那個時代最好的催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