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揭陽城隍廟位于廣東揭陽東門城隍街,建于宋紹興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縣丞許德重建。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揭陽城隍廟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風格和潮汕地方傳統工藝特色。主體建筑為木、石承載結構,力學結構科學嚴謹。大殿四壁僅僅起著防護作用。建筑結構防震性能很高,歷經明代以來幾十次地震,巍然不動,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標本。
城隍廟具有宋明建筑風格和地方傳統藝術特色。大殿為它的主體建筑,是供祀伯府大人的殿堂,面闊三間20米,四進深16米,共設防22根花崗巖石柱,上部為抬梁、穿斗式結構,為石、木承載結構,力學結構甚為嚴謹。大殿四壁僅作防護作用,不承受屋頂的壓力,防震性很好,雖經明、清幾次地震,墻壁傾圮而梁柱及屋頂仍然完好。廟頂為懸山頂,七架梁與金柱之間用三升斗拱墊架,大殿之間連接,梅花金柱,柱直徑50厘米,高5米,墻厚72厘米。廟內棟梁間的裝飾,其雕刻刀法簡潔明快,渾雄遒健。
精彩亮點
正月“游”城隍:
“城隍”廟會是我市傳統民俗活動,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逢城隍老爺出巡,榕城各大街道,彩旗飛揚,鑼鼓喧天。游神隊伍表演舞獅、舞龍、英歌舞,男女老幼傾城而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游神隊伍由城隍禮隊以及舞獅隊、舞龍隊、英歌隊等組成,所到之處都引來無數市民駐足觀看。隊伍路經的沿街樓房站滿了人群,進賢門城樓也人滿為患,為方便觀看有市民甚至在路旁架起“人”字梯。在進賢門附近一位老伯行動不便也由家人推著輪椅擠在迎神的隊伍中,另一位老伯更是跟著游神隊伍一路前進。據悉,“城隍”被認為是地方的守護神,因此“城隍”深受揭陽人民愛戴。
城隍廟是民眾燒香拜佛的地方,香火旺盛的時候正是廟里最熱鬧的時候。所以,每月的初一十五,大小拜祭的日子都是旅游的好時刻。
每年城隍爺都會在正月擇吉日出巡榕城,以護佑神州國泰民安,揭陽風調雨順,人民辛福安康。
2014年(甲午年)正月廿三為城隍爺出巡吉日,城隍老爺出巡巡游隊伍龐大,有英歌舞、舞龍、舞鳳、舞鯉魚、舞獅、潮劇隊、彩旗隊、標旗隊、五豐旗隊、花籃隊、鑼鼓隊和武術隊等等,大概有600-800人規模。
2015年(乙未年)正月廿二為揭陽城隍老爺,夫人出巡吉日。廿二早上,揭陽春雨還綿綿在下,但是到了中午12點左右雨水基本已經停止了,不得不讓人敬服,市區很多民眾都連連稱奇。中午一點正城隍老爺,夫人出巡同時出巡。本次出巡路線是:城隍廟-衙前街道-思賢路-進賢門-東環城路-下圍鄉-榕華大道中段往榕湖路-進賢門大道往‘五七橋’頭-進賢門大道往東一路-櫝松路-毓秀北路-榕華大道天福路紅綠燈路口-天福路-北環城路-進賢門城樓-回廟。